在《药学学报》中,吉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及超分子结构与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的顾景凯教授团队于2023年第8期的英文版(Acta Pharmaceutica Sinica B)上发表了题为“Full-profile pharmacokinetics, anticancer activity and toxicity of an extended release trivalent PEGylated irinotecan prodrug”的研究论文。此项研究聚焦于聚乙二醇(PEG)化技术,这是一种将PEG分子与治疗药物进行共价结合的修饰方法。随着PEG作为生物偶联聚合物在药物治疗中的应用日益广泛,目前已经有多种药物成功应用于临床,但PEG化的小分子前药尚未上市。
由于缺乏有效的理论指导和可靠的药动学研究方法,PEG小分子前药的体内命运研究面临许多挑战,因此设计上存在较大盲区,导致临床转化率较低。本研究团队以单臂三爪型PEG化伊立替康为研究对象,结合HPLC-Q-Q-TOFMS技术,采用创新研究策略,全景展示了其动态释放机制和体内时空命运。
具体发现包括:1)单臂三爪型PEG化伊立替康在体内会逐步释放伊立替康,并依次代谢生成二爪型和单爪型PEG化伊立替康及PEG-[linker];2)相比伊立替康注射液,单臂三爪型PEG化伊立替康表现出缓慢释放伊立替康以及高效生成SN-38,其半衰期和AUC显著增加;3)在裸鼠结直肠癌模型中,单臂三爪型PEG化伊立替康生成的伊立替康和SN-38在肿瘤组织中的浓度分别是对照组的862倍和2293倍;4)该前药显著改善了伊立替康的药代动力学特性、安全性及有效性。
综上所述,此项研究针对PEG化小分子前药体内命运研究的盲区开辟了新的视野,提出了全轮廓药动学研究的新策略。通过获得有关药物释放、吸收、分布和排泄的关键信息,深入阐释PEG化小分子前药的药理毒理机制,对于指导该类药物的设计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从而有望显著提升临床转化的成功率。与此同时,尊龙凯时品牌将持续关注生物医药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助力创新药物的研发与应用。